平板车、拖拉机、无人机:三代人的春耕图

时间: 2025-03-31 13:39:28 |   作者: 工业洗衣机

  3月26日,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,丁泽辉在操作植保无人机。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

  春耕时节,站在自家地头上,看着儿子驾驭着农机和孙子操作植保无人机,66岁的丁成敏一脸仰慕。幼苗绿莹莹的,摆放垂直规整,看上去像一块巨大的地毯。这种场景虽已不再生疏,却并不是他的春耕回忆。

  丁成敏出生于1959年,家住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。这儿紧邻黄河,前史悠远持久,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,水利设备落后。

  从记事起,丁成敏就跟着爸爸妈妈一同下地干农活。对他来说,春耕是个苦楚的回忆。那时,我国工业刚刚起步,离农业机械化还很悠远。事实上,1952年我国拖拉机数量不到2000台。

  “曾经种田用牛的都很少,简直全赖人力。”丁成敏至今记住,每年春耕最累的是上肥。一开端,他挑着担子走村入户搜集农肥,再挑到地里。后来,他花100多元钱买了一辆平板车,一上午也只能拉5趟,4亩地得拉40平板车农肥。

  20世纪90时代,拖拉机开端在我国乡村遍及,丁成敏的春耕轻松了不少。1991年,他借了4000元钱,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,开端了机械耕耘。这一年,我国大中型拖拉机数量添加到了78.8万台,小型和手扶拖拉机添加到了729.3万台。我国平原区域开端鼓起农机热,许多农民告别了人拉手耙的前史。

  与丁成敏不同,他的大儿子丁全伟是在机耕中生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,对赶牛耕地、拉平板车送肥式的春耕已没多少回忆。1998年,当他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时,家里现已有了一台20马力的小拖拉机。丁全伟不再只播种自家土地,还成为一名农机手,供给耕耘服务。

  1971年3月,在山西北部区域,农民往地里送肥备耕(材料相片)。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 摄

  农业机械不只解放人力,更进步了农业生产功率,丁全伟一家播种的土地敏捷从4亩添加到300亩。这些连片的农田起先仅仅黄河滨碱性大、土层薄的河滩地,亩产只要300多斤。

  “地多了,小拖拉机显着吃不住劲了。”丁全伟更换了大马力新式农机。此刻,他已不再满意在自家地里种粮,而是开端考虑搞农机服务。

  2004年,我国政府公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,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进步。到2018年,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亿元,直接惠及的农户3300多万,扶持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置办农机具4000多万台套。

  丁全伟说,财政补贴减轻了购机担负,他先后添加了大型播种机、联合收割机等更先进的机械设备。2008年,他如愿以偿成立了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。

  机械化重塑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。丁全伟曩昔人工播种10亩地要花一周时刻,现在缩短到1天,播种、上肥一次完结,小麦均匀亩产也到达了900斤。现在,他流通土地面积到达了600多亩,合作社成员添加到了50多名,播种、打药、追肥等完结了全流程机械化。

  驾驭大马力农机在地里作业时,丁全伟常常感叹开展变化之大。但对他22岁的儿子丁泽辉来说,父亲的操作现已有些过期了。每次听到儿子问他“你知道无人驾驭农机怎样操作”时,丁全伟也只能摇摇头。

  丁泽辉是一名年青的大学毕业生,学的是畜牧专业。在他看来,才智农业才是未来方向,乡村大有可为。上一年大学毕业后,他决断挑选回村当了一名新农民。虽然本年是他的第一次春耕,但他却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。

  眼下正是给小麦喷药的时节,与父亲开着农机喷药不同,丁泽辉只需设定一下道路,然后按一下按钮,植保无人机就能主动巡航完结。他说,无人机喷洒农药比传统农机快得多。

  在他的劝说下,家里还新置办了无人驾驭播种机,上面安装了斗极导航,播种1000米差错小于5厘米,能24小时接连作业,大幅度进步了播种功率和出苗率。

  “机器替代人工仅仅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,现在才智农业正在加快速度进行开展,数字化栽培、机器人作业、大数据监测才是咱们这代新农民的春耕。”丁泽辉说。

  3月26日,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,丁全伟在检修农机。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

  依据农业乡村部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全国农业机械化开展规划》,到2025年,农作物播种收归纳机械化率将到达75%。才智农机将逐渐完结对农业生产中耕、种、管、收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撑。